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应用——精神养生精神和精神养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精神养生是最高级最重要的养生方法养生方法有多少所有的维护我们健康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养生。养生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包括一言一...
精神养生精神养生定义: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流行病学资料心理因素已逐渐成为各类疾病发病和致死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心理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失眠、抑郁症、精神分裂等严重精神心理疾患,而且在糖尿病、冠心病、肿瘤、高血压、脑卒以及一些严重的皮肤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中医医学模...
精神养生【学习目的】通过对精神情志与人体关系的学习,认识精神情志与人体的重要关系,掌握精神养生的基本方法。【知识要求】掌握调养精神和调摄情志养生的方法。【能力要求】运用调养精神的知识,学会制定调摄情志养生的方法。通过实践,掌握精神养生的具体运用。精神养生,是在养生学基本观念和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的调摄,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的养生方法。第一节调养精神《淮南子》...
第五章第五章精神养生精神养生中医“形神统一”的理论神志养生精神养生情志养生1.神志养生法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内容:①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②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③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
第四章第四章精神养生精神养生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上医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以...
精神养生定义: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修身养性常坚持,七十八十不希奇”“难得糊涂”养德三字经常思过,休论人。心要正,理要真。奢侈事,勿染身。做好事,普众生。常自乐,养心身。心无愧,度一生。淡名利,德自高。能忍让,定长寿。1.良好的情绪——保健良方当人们身体有病痛时,很自然地想到...
第五章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在养生学基本观念和法则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的修德怡性、调志摄神、节欲安神、静心养神、积精全神、四气调神等多种途径,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力求达到形神高度统一的养生目的。第一节修德怡神《礼记中庸》:“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孙思邈指出:“德所不觉,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有人分析,有道德修养的人,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相对稳定,体内的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质分泌正常,还能...
第五章精神养生精神养生最重要精神养生定义: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和性情、调摄情志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兼养、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一种养生方法。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概念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24/5/91第五章精神养生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24/5/92精神养生最重要24/5/93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淡泊养心”“静以养神”24/5/9424/5/95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七情)。第一节情志变化24/5/96情志不过高兴或悲伤,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24/5/97情志不过《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24/5/98情志致病(精神因素致病)...